信息傳遞衰減導致產品加載效率不高:政企業務加載的需求分析范圍廣、內容多,需求確認流程長,需求文檔開發工作量大,需求轉化為設計、設計轉化為代碼開發等地方可能信息衰減,導致端到端支撐流程效率不高。
復雜業務邏輯帶來開發瓶頸:一款政企產品涉及大量產品屬性和業務規則開發,在高代碼的階段,新手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理解業務的復雜性,熟手完成加載任務至少需8天,開發門檻極高。
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加載任務難以滿足:面對項目交付周期短、任務重的壓力,有時根本無法達到快速加載要求。以某業務受理系統實際生產為例,甲方爸爸只給不到105天時間,要求完成350+款政企產品加載具備完整受理能力。按上述邏輯簡單換算后發現,繼續利用現有的生產工具與手段,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全天無休,也無法達到工期要求。
市場競爭激烈,過了這個村可能就沒這個店。為了抓住商業機遇,進一步擴大政企市場份額發揮應有的價值,業務受理系統只能主動求變,重新設計業務加載流程,以期提升支撐效率。
低代碼是一種采用可視化建模、組件化編程和自動化測試等技術的方法。它具備多租戶、在線協作、可視化配置和拖拽式編程等特性,能夠降低應用開發門檻,同時顯著提升多人協作開發的效率。因為這些特點,從而成為解決政企業務加載效率問題的有效良方。
關鍵點一:需求-設計-研發在低代碼平臺完成線上接力,分級傳遞,減少信息衰減
需求人員運用低代碼技術完成了企業產品的業務抽象建模,并在線根據產品配置或業務需求設計各種業務場景的頁面原型。之后,迅速與業務部門確認效果,確認無誤后,將確認的交互動作保存到需求文檔中,并在低代碼平臺上配置前端交互業務信息的字段展示。設計人員接力需求確認后的工作,他們在需求專家完成的初步交互頁面的基礎上補充業務規則和產品屬性聯動策略設計。
如果遇到無法通過配置實現的內容,研發人員將在低代碼平臺上繼續實現需求內容,使用拖拽式編程完成相應的業務規則、業務接口等任務開發。
關鍵點二:換引擎實現業務拖拽式開發與業務數據多環境一鍵分發,雙管齊下降低開發門檻和提升研維效率
政企業務對于快速迭代和優化用戶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引入低代碼平臺頁面引擎成為企業替換舊頁面引擎的必然選擇。
舊的頁面引擎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無法快速預覽配置效果。每次修改都需要重新編寫腳本,經過發布后才能呈現,這極大地影響了開發效率和響應速度。此外,舊的業務抽象模型與新業務模型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開發雙向轉換程序的工作量大、易出錯、難維護。
而引入低代碼平臺頁面引擎則可以極大地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低代碼平臺頁面引擎可以實現所配即所得的效果。通過簡單的配置和拖拽操作,需求、設計以及開發等不同角色人員可快速預覽配置效果,無需等待發布。這大幅縮短了需求實現周期,提高了需求支撐效率。
其次,低代碼平臺頁面引擎的業務抽象模型更加符合新業務模型的需求。由于低代碼平臺的靈活性,開發人員可以根據新的業務需求快速構建頁面和受理應用,而無需進行復雜的雙向轉換程序。這不僅減少了工作量,降低出錯概率,還使得核查變得更加高效與方便。
測試內容多環境一鍵分發:
在版本發布之前,業務測試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多輪業務測試自然必不可少。為了確保系統運行穩定,需要將新功能或優化點發布到指定的環境進行測試。
傳統的發布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個繁瑣的步驟,而且一旦發現問題,還需要重新發布,這無疑增加了發布的時間和成本。然而,基于融合低代碼分發能力,可以實現一鍵分發新版本到不同的測試環境,大大提高了發布效率。
根據不同的發布要求,例如指定發布產商品范圍,或者指定發布的變動配置區域等;快速地將新功能或優化點發布到指定的環境。無論是開發環境、測試環境、灰度環境還是生產環境,都可以輕松地進行發布和預覽。
在融合低代碼到政企業務受理系統的過程中,從繁瑣的腳本配置轉變為在界面上直觀進行業務建模與規則邏輯配置,并能快速預覽效果。這一變化確實減少了研發時間,但總的工作量并沒有顯著下降。其中存在哪些問題呢?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業務模型轉換和頁面處理的開發時間有下降,但占整體周期比例依然偏高,特別是在處理大批量商品加載時,并未達到預期的小于業務規則開發時長的目標,其問題具體表現在:
在低代碼與產商品中心打通之前,產商品信息僅能通過手工配置進行業務受理模型轉換,對于幾百個產品累計上萬個業務屬性需要從產商品接口協議識別出來再逐個進行人工配置,顯然效率極低。
受理業務對象數據復用度不高,每個產商品都需要配置一套完整的業務模型,包括組件對象以及頁面對象,目前僅有頁面流組件可復用。
受理場景復用能力缺失,例如訂購、業務變更、預銷戶等場景的實現是與具體產品互相綁定,即便有微小的差異也不能復用,需要重新配置,需要調整時也要牽一發而動全身,費時費力。
為解決這些問題,持續對融合低代碼后的受理系統進行配置能力提升,以更貼合實際生產場景,解決使用中遇到的低效類問題。具體措施手段如下:
舉措一:打造基于產商品查詢API的業務受理模型自動轉換工具,手工變自動
盡管產商品在外部系統管理,但該系統提供了一套標準的產商品信息查詢API。利用這個接口,掌握各類商品的詳細數據結構。通過自動轉換工具,實現商品對象解析以及業務對象映射轉換,從而減少業務模型抽象后的配置工作量。
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使用產商品查詢API,根據業務需求調取指定商品的規格信息。
對獲取到的商品規格數據進行自動解析,識別出其中的業務屬性和產商品關系。
將解析后的商品數據轉換為業務受理模型的數據對象,例如商品-商品屬性對象、產品-產品屬性對象、客戶-客戶屬性對象等。
目前自動轉換處理范圍包括:
這次改造將大量的產商品業務受理模型配置動作轉變為一鍵生成,從而把需求、研發從重復繁瑣的配置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這一改進不僅減少了配置出錯的概率,還使得更多的精力能夠投入到打造通用的業務組件和優化業務受理操作體驗等更為精細的工作。
針對同一產品以不同SKU對外銷售,產商品屬性幾乎相同,僅存在關聯商品規格信息的差異,比如商品A和商品B都是相同產品C的不同規格包裝。在新版本的業務加載中,為商品A和商品B逐一完成訂購流程配置開發,涉及大量重復開發工作,效率極低。然而,若能夠將不變與變化的部分進行解耦,只需完成少量配置即可實現差異的內容,并復用已有規格信息中存在共性的受理流程、頁面以及業務規則,將極大提升政企產商品加載的效率,縮短配置上線所需的時間。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作以下優化:
抽象產商品在業務受理流程中可變的內容:商品規格信息(商品名稱、商品標識、sku等)。
將變化與不變的內容進行解耦,以便在配置時僅針對可變部分進行調整。
通過這種“替換”的方式,保證了同源產商品80%以上的配置數據與業務規則復用,在大量商品上線加載的攻堅階段,效率提升特別明顯。
大多數商品需配置具體受理場景才能對外發布,如:訂購、拆機、預銷戶,少則五六個,多則十幾個。在這些場景中,具有相似的配置信息,包括配置信息錄入范圍、信息瀏覽范圍和頁面操作導航流程等。當有新商品引入時,重復配置相同的業務場景和操作流程往往效率低下,得不償失。
為解決這種共性受理場景帶來的重復配置工作,設計了“模板復制替換”的方法。通過復用事先設計的流程模板,能夠快速生成可供使用的組件、頁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配置和頁面流配置等。這一舉措大大減少配置工作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配置效率:通過預置受理場景模板和模板復制,可以快速生成新的受理場景,大大減少重復配置的工作量。
保證一致性:由于模板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因此使用模板復制替換方法可以保證各個受理場景的業務邏輯一致性。
易于維護:一旦模板發生變化,可以快速應用到所有相關場景,無需逐一修改。
降低出錯風險:由于模板是經過測試和驗證的,因此使用模板復制替換方法可以降低出錯的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先通過自動建模轉換生成產商品業務對象后,再按需勾選場景,即可一鍵生成業務組件、頁面以及相應的頁面流配置,達到零配置或簡化配置。針對簡單商品的一般場景,能夠做到一鍵快速生成無需人工二次配置的效果。
通過上述業務數據配置深度融合低代碼的改造升級,進一步簡化政企產商品配置流程,加快業務推上線的速度。以某營運商為例,在三個半月內支持372款政企業務解偶遷移并完成端到端測試上線,達成了既定的業務目標。其中產商品規格“替換復制”和受理場景“模版復制”能力在實際使用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經比較,研發效率提升了30%,研發周期縮短了40%。
下表為部分核心業務場景的支撐對比數據:
商品類型 | 業務場景 | 改造前(人天) | 改造后(人天) |
復雜商品 | 業務訂購 | 5 | 2 |
| | |
| | |
組合變更 | 7 | 3 |
普通商品 | 業務訂購 | 3 | 0.5 |
產品變更 | 2 | 0.5 |
資費信息變更 | 2 | 0.5 |
組合變更 | 2 | 0.5 |